查看原文
其他

国漫“出圈”的内核是什么

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3-07-10

 戳蓝色字关注我们!



在白马湖畔找到童年“回忆杀”,漫步湖滨步行街遇见梦幻彩车巡游,到西溪湿地观摩“动漫龙舟赛”……这几天,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火热举行,让杭州“含漫量”又增加了不少。


说起动漫,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?可能是治愈了无数人的宫崎骏动画,可能是皮克斯打造的动画宇宙,也可能是经典国漫《大闹天宫》《哪吒闹海》……“动画”本身是个舶来品,也称“卡通片”,但“动漫”一词却是中国人结合自己的审美意境与文化传承给出的名字。

事实上,历史上各国叫好又叫座的动漫作品,都不曾脱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溯与追随。不禁要问,国漫“出圈”的真正内核是什么?现下,国漫与传统文化怎样才能建立起更深层次的连接?

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产业博览会现场




中外许多优秀的动画作品,都是从传统文化、经典文学中脱胎而来的。

比如,美国迪士尼公司于1989年出品的动画电影《小美人鱼》,就改编自安徒生童话《海的女儿》;《狮子王》则是基于莎士比亚作品《哈姆雷特》的二次创作。而在《灌篮高手》《哆啦A梦》《名侦探柯南》《海贼王》等日本动画作品中,樱花、富士山、寿司等日本文化符号随处可见。

再来回溯中国动漫的发展历程。在早期,本土动漫作品是模仿美日动画的产物。不过,在对外来艺术形式进行本土化改造的过程中,本土动漫作品之后逐步开启了民族化回归。

20世纪20年代初,《舒振东华文打字机》诞生,揭开了中国动画史浓墨重彩的一页。而从水墨动画片《小蝌蚪找妈妈》到第一部在戛纳参展的华语动画电影《哪吒闹海》,从占据一代人童年记忆的《葫芦兄弟》到奇、趣、美相融合的《天书奇谭》,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间的一大批中国动画作品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。

这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,不仅推动饱含东方美学思想的“中国动画学派”的形成,而且印证着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:越是民族的,就越是世界的。

《中国奇谭》剧照 图源:豆瓣电影

再细看近年来的国产漫画、动画作品。不难发现,它们拥有了更鲜明的传统文化印记。比如2015年横空出世的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》,取材于《西游记》,塑造出一位侠肝义胆的东方武侠英雄;2016年的《大鱼海棠》,其意象来源于《庄子·逍遥游》,又在影片中融入了福建土楼等地方特色元素;而《白蛇:缘起》《白蛇2:青蛇劫起》则是对民间志怪小说《白蛇传》的二次演绎与续写。

动漫是文化的载体,文化才是动漫的内核。在动漫塑造的“二次元宇宙”之中,传统文化始终是创作的母题之一,它让作品的内容变得更深沉、更有吸引力,这也意味着动漫因此肩负着文化传承发展的重任。



走过百年历程,如今的国产动画作品已然拥有了丰富多彩的创作底本,正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越来越多的粉丝。像在此次动漫节上,拿下我国动漫最高奖——“金猴奖”的《雄狮少年》《深海》《中国奇谭》等,就因对传统文化的出色表达和诠释而备受关注。这些作品也让人们看到,国产动画未来可期。

但不可否认,要想真正做到“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”,从而做好文化传承发展这篇大文章,国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一方面是来源于自身,我们的一些动漫作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、解读、演绎还不够。

比如,根据剧情需要,历史题材的动漫作品在基本保持原作故事框架或世界观的情况下,进行一些改编没有问题,也可以理解,但过多进行“剧情魔改”、虚构情节,甚至塑造的人物形象和历史经典中的形象大相径庭,就很容易误导观众。

“分很难打,三星对不起特效,四星对不起剧情……”看完《新神榜:杨戬》后,有观众给出了这样的评价。有人认为,这部动画电影虽然在特效与视觉美学层面达到了新高,却忽视了对故事内核的追求,在故事和叙事上存在不足。其实,相较于浮夸的剧情、“高大上”的视觉特效,大部分观众更看重作品是否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,是否能较好地体现出民族风格和文化底蕴。

此外,还有少数作品的内容表达偏向低幼龄化,由此引致观众群体低龄化,难以为观众建构起完整的世界观,这也是国漫急需突破的创作瓶颈。

另一方面,由于文化语境的不同,部分西方的动画作品对东方传统文化形象的解构一直存在。

比如,迪士尼出品的动画电影《花木兰》就是一个例子。就花木兰这一人物而言,中国传统文化为其赋予的是忠孝仁义、巾帼不让须眉的坚韧内核、家国情怀。而被改编之后,其造型、台词等更像一位具有西方思想的现代女性,追求个性解放,片中还有魔法元素的使用等,被网友评论为“陌生的花木兰”。


《花木兰》剧照 图源:豆瓣电影


与此同时,一些原本可以扎根民族沃土的“高光”题材,却成了其他国家的“囊中之物”。比如改编自日本同名漫画的网剧《棋魂》,将围棋引入观众视野,让很多年轻人领略了围棋的魅力。围棋本是我国国粹,其文化价值不言而喻,但我国以围棋为主题的动漫作品,则数量、质量都十分有限。这同样值得深思。



那么,国产动画、动漫作品打开新空间的密码何在?对此,笔者想到三句话。

承古而不泥古。早在1936年,中国动画探路人之一万古蟾便断言:“要使中国动画事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,必须在自己民族传统土壤里生根。”

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在中国电影史上的亮眼表现,便印证了传统文化的魅力。这部票房超50亿元的现象级动画电影,凭借不同以往的“烟熏妆”哪吒形象,在“破”与“立”之间找到平衡,传递出正直、勇敢、善良的正能量。可见,承古而不泥古,才能用现代化的视角观照和表达好传统文化的意象。

融合而不封闭。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,离不开动画大师们的匠心描绘。在上个世纪,为拍摄《大闹天宫》,导演团队不仅走遍北京的宫殿楼宇取景,还请来专业的京剧演员进行动作设计,融合了多种元素。

在新时代,我们更应该、也能够融合各种创作样式,在多元赛道上形成创新。网络小说、漫画、剪纸,儒释道文化、古装人物形象等,都可以用来诠释真善美等传统价值观。简而言之,可以从经典当中,汲取各种形象和元素,用现代视角来再现神话、童话故事,开展融合创新。

共情引发共鸣。国产动漫作品不妨向国外优秀作品学习,用场景感、代入感、贴近性引发大家的关注,继而讲述让大家共情、共鸣的故事。找到与当代观众的精神共鸣点,找到与时代精神的连接点,用动漫演绎出多元的东方文化之美,这或许正是国产动漫未来应该更多思考的方向。

还要问一问,脱去古装,我们的作品还剩下什么?正如有人说,文化的精神内核恒久稳定,但其表现形式却会随着时代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。笔者认为,深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、融入时代脉搏潮流,是中国优秀动漫作品的重要创作方向,无论是内容上、形式上,又或者是产业上,皆是如此。

在中国文联十大、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、吸收外来、面向未来,在继承中转化,在学习中超越,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、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、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。

这段话字字千钧,需要认真思索和深入践行。




点击下方图片或者“阅读原文”,

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




声明:稿件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



▼ 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 ▼



往 期 精 彩 内 容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